
过去的一周,清泉和同事在纽约和华盛顿与标普全球(S&P Global)、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等机构和智库的专家们进行了交流。其中利用一天时间参加了标普全球组织的全球能源市场分析会。会上,数位重磅专家和经济学家围绕当下的全球地缘政治、宏观经济态势、油气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分享。期间,清泉和同事还就一些具体问题和标普全球专家进行了面对面探讨。以及结合后续两天与华盛顿几个智库的交流,形成了对当下扰动全球政治经济态势的因素的一些看法,归纳为六个方面。
第一,特朗普对全球发起的关税战“扫射”,以及中美关系因关税问题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自2025年4月2日特朗普2.0政府对全球发起关税战“扫射”以来,一部分国家或国家集团如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欧盟和日本等,迫于特朗普的“淫威”,已经早早与美国达成了和解,目前美国对此类国家加征的关税在10%至20%之间,属于低关税区;还有一类国家也基本与美国达成协议,如巴西、智利、秘鲁、加拿大等,关税税率在20%-50%的区间,属于较低关税区;最后就是尚未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主要就是中国、印度等,此类国家面临美国的关税壁垒最高,基本均超过50%。继4月份中美关税战“你来我往”后,进入为期六个月(前后各三个月)的“停火期”,双方暂时回到20%的基准税率上来。
就在特朗普10月11日突然宣称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导致中美关系再次出现重大波折的关键时刻,10月25日中美谈判团队在马来西亚再次进行磋商,磋商很艰难但取得积极效果,用中方贸易代表李成刚的话说就是“美方很强硬、中方很坚定”。重头戏就是10月30日,中美两国元首借2025年韩国光州APEC领导人峰会之际进行了及时磋商,取得重大的进展,美国除了放弃对华加征100%的关税,还将此前对华加征的“芬太尼”关税从20%下调至10%,作为回应,中国暂停对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并加大从美国进口大豆。
要知道,特朗普2.0实施的关税战堪比百年一遇,导致美国对全球加征的关税平均税率从2024年的2.4%飙升至2025年的18%~21%,系自193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今年11月,美国联邦法院将就“对等关税是否违法”这一问题进行裁决。
第二,中国在绿色经济领域制造能力和在关键矿产领域加工能力的领先地位,令整个西方世界“怀壁其罪”。
目前,无论是在风电、光伏,还是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经济领域,中国的生产制造能力约占全球总能力的60%至90%不等。从一个国家角度讲,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最大推动力量。而且随着关键矿产领域的大国竞争持续加剧,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加工能力和供应链占全球份额之高,更是让整个西方世界感到“害怕”,比如,石墨加工能力占全球的95%;稀土加工能力占全球的91%;钴、锂、铜的加工能力分别占全球的78%、70%和44%。
应该说,上述成就是中国过去47年(从1978年算起)改革开放充分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加上中国产业政策得当和中国人民拼命劳动工作的自然结果。这也是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基本盘和重要标志。但是近十年来,这种“美西方作为消费者占据‘食物链’顶端、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占据中端、广大亚非拉国家作为初级资源供应者在底端”这样的由美西方国家早就设计规划好的“角色分工”被打破了,美西方、中国、发展中资源供应国均对这种格局不满意,均谋求如何改变这种格局、且付诸于行动,这是目前世界动荡加剧的主要原因。“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中国因为拥有全球最大的绿色经济和矿产加工能力,而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众矢之的”。
第三,AI发展存在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之争,导致“中间地带”国家在面对中美两国超级AI大国是无所适从。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快慢和好坏已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总体体现。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较量的“暗战”才刚刚开始。
有一种愈加普遍的声音认为,美国的AI发展走的是“基于创新,以最先进的芯片为核心的商业化驱动的模式”,中国走的是“基于政策,自上而下的以中高端芯片为核心的,服务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模式。另外,AI的背后是数据和算力中心,算力中心的背后是能源电力的供应。相较而言,中国的AI发展强在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充足,而美国强在创新源源不断和高端芯片越来越薄。这两种模式到底孰好孰坏,目前还看不出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希望的结果是殊途同归。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现在开始发力电力系统重新构建。从2008至2024的近20年时间里,美国的用电量几乎没有变化,一直维持的4万亿(中国2024年的用电量已超过10万亿度)度的水平,这期间美国用电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只有0.4%,而预计未来十年,这一比率将会攀升至2%左右,甚至可能达到近3%。

第四,俄乌战争于时间上在普京这边、于先进武器上在欧洲和乌克兰这边,特朗普调停这场“持久战”的能力和手段受到质疑。俄乌战争已经延宕三年又八个月的时间,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没赢,泽连斯基领导下的乌克兰没输。8月16日特朗普和普京的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会谈前脚刚结束,8月18日整个欧洲诸大国领导人后脚便带着泽连斯基就到白宫“要求”特朗普做出“澄清”和保证,生怕被特朗普给卖了。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参战双方都已是强弩之末。泽连斯基10月17日再度前往白宫面见特朗普,希望得到战斧巡航导弹,但美国哪能轻易给呢。战斧导弹是由美国军人亲自操控的,一旦战斧导弹上了战场,意味着美国亲自下场,这是特朗普目前坚决不干的。
所以,美国、欧盟和英国又想到了一个“不战而屈俄罗斯之兵”的办法,那就是以更加严苛的手段制裁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于是我们看到从10月15至23日,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俄气公司(Gazprom)、卢克石油、苏尔古特石油这俄罗斯前四大油气生产商遭到来自美国、欧盟和英国更加严厉的制裁,被美国列入特别指定国民(SDN)名单。这四家公司的产量约占俄罗斯年产量的75%,一旦俄罗斯的石油收入因出口受限而骤降,则失去经济支撑的俄方在战争中的持久力就会大打折扣。西方人的算盘是,通过打击俄罗斯的油气出口倒逼普京回到谈判桌上来。
第五,加沙地区第一阶段挺火敏感且脆弱,美国有能力也有手段进行调停,但埃及、土耳其、卡塔尔和阿联酋“各怀鬼胎”。10月13日,持续两年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哈马斯之间的冲突,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在土耳其、埃及、卡塔尔、阿联酋等中东域内国家的积极劝和促谈下,由美国、土耳其、埃及和卡塔尔四国出面担保,终于签订了加沙第一阶段停火协议。以色列和哈马斯作为当事方没有直接签订协议,而是由上述四国签署了担保性的协议,这也是咄咄怪事。
下一步巴以局势往哪里走?第二阶段停火协议能顺利签订吗?如果“两国方案”被抛弃,如果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实际控制,如果美国继续一意孤行偏袒以色列,如果阿拉伯世界针对巴以冲突仍是一盘散沙,则第一阶段的停火协议将非常脆弱,第二阶段停火协议短期内可能不会再有。中东乱局还会持续下去。
第六,全球大宗商品普遍处于买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将导致其价格在未来一年有所走低。2025年,全球石油产量的增幅明显超过需求的增幅。OPEC国家一改过去十年坚守的“维也纳联盟(OPEC+)联合限产”政策,开始连续性增产;另外,美国页岩油气产量在特朗普2.0回归油气政策趋势下持续增长;加上拉美巴西和圭亚那等地区的产量节节攀升,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量预计在220万桶/日左右,而同期全球石油消费的增量预计只有70万桶/日左右。2026年,预计全球石油供应增量将在110万桶/日左右,而需求增量维持在70万桶/日左右。市场宽松程度进一步显现。
大概率的情况是,预计2026年布伦特油价的平均水平可能会长时间处于60美元/桶之下,而“十五五”期间的平均油价水平预计在55~65美元/桶上下。60美元/桶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天然气价格是全球油气生产商的心理价格底线,若油价持续低于这个水平,全球将再次迎来低油价时代。而且,其他矿产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未来一年也将步入下行区间。

以上便是此次智库交流活动后对影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几个因素的初步判断,个中既有美方智库机构专家的分析研判,也有清泉本人的一些认识。其中的“牛鼻子”因素还是中美之间的博弈,以及俄乌战争的走向,背后反映的是“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互动结果。
(本文观点仅代表清泉个人。)

0
推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