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个国家就是阿联酋,全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9月23日,清泉受邀参加了第二届阿联酋—中国智库论坛,论坛的主题是“沟通架桥,聚力创新”。此前还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智库论坛,是中国社科院一位长期从事中东地区研究的教授朋友出面邀请我,希望我能够参加论坛第二天的一场关于能源问题的圆桌对话。但后来由于我第二天有其他安排,主办方就把我的对话调整到了第一天下午论坛开幕式后的第一场:投资通道建设,中阿(联酋)贸易、物流与资本流动。论坛还邀请我所在的经研院作为中方智库代表之一参加了同期举办的中阿智库展览。

由于是“阿联酋—中国”智库论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阿联酋在主导,是主办方。阿联酋驻华大使哈马迪先生、中国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陈伟庆先生、阿联酋经济与旅游部次长萨利赫先生等嘉宾出席论坛并致辞。阿方的智库有阿联酋战略研究中心、趋势研究与咨询中心、阿联酋政策中心、阿联酋大学等;中方智库有现代院、社科院、哈工大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以及我们经研院等。虽是一个大约100人左右的中小型智库论坛,但看得出层次高、研讨内容的质量高,应该是中国与他国召开的双边智库论坛中比较精致的。这也显示出阿联酋方面的用心。除了第一天上午的开幕式,后续一天半的圆桌对话主要侧重于:投资、互联互通、能源转型、人文与知识、软实力、太空与航天合作、全球发展等。

闲话少说,还是把清泉在首场对话上阐述的观点和内容“回放”一下:

在中国与所有中东国家、或者与所有GCC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分别是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和巴林)的合作上,中国唯有与阿联酋的合作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是的,可能在某一方面,阿联酋不如其他国家,比如,对华石油出口量不如沙特、伊拉克和科威特;对华天然气出口不如卡塔尔;中资企业在能源领域对中东国家投资存量最大的是伊拉克等。但是,如果将投资、贸易、金融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产能合作与自由区建设、人文交流等综合起来看的话,那么非阿联酋莫属。

因此,中国与阿联酋的合作是全方位、全天候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阿联酋2030愿景”成功对接并发挥协同效应的典范。1999年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到达的就是阿联酋的沙加酋长国,然后再去迪拜转机去约旦首都安曼,那时便已经体现出阿联酋和迪拜在整个中东地区的枢纽地位。后来我即便从美国回北京时,有时也会在阿布扎比中转。

如何形容中阿两国在经贸、投资、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情况?可谓堪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五通”的典范,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首先,中国与阿联酋合作堪称政策沟通的典范。最显著的莫过于中国国家领导人与阿联酋总统穆罕穆德先生(穆罕穆德··本·扎伊德)之间的互动。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成功访阿。2024年5月,扎伊德总统成功访华,双方发布《中阿联合声明》,一共47条,涉及方方面面,为两国关系定下了基调。

其次,中国与阿联酋合作堪称设施联通的典范。这里的设施联通包括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在阿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比如,阿联酋哈里发港有中远海运的码头,该码头由中远海运港口与阿布扎比港务局合资经营,自2018年12月开港以来,截至2024年底,累计吞吐量已突破500万标箱。还有,中资企业参与建设的阿联酋联邦铁路贯通南北,连接起主要工业中心、制造中心、物流中心、人口密集区和港口口岸。

再次,中国与阿联酋合作堪称贸易畅通的典范。阿联酋连续多年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与阿联酋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18.4亿美元。

第四,中国与阿联酋合作堪称资金融通的典范。主要是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合作。比如,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正在申请包括银行、基金等在内的金融牌照,探索打造“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试点平台,为上百家入园的中资企业和其他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而且,阿联酋拥有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和穆巴达拉投资公司等全球知名的主权财富基金,像穆巴达拉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0年,投资已超过100个项目。

第五,中国与阿联酋合作堪称民心相通的典范。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百校项目”,是中文教学的品牌。2019年,中阿双方在北京签署备忘录,正式启动“百校项目”,近几年,学中文在阿联酋已成为一种时尚,目前已有近200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7万余名当地学生在学习中文。此外,另一个关于民心相通的案例就是我所在的中国石油集团,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和欧美石油同行,成立了三方合资公司,共同参与开发阿布扎比的三个大中型油田项目,三方的同事在一起共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典型的跨文化管理案例。在高效运营项目合资公司的同时,也达到了民心相通的目的。

展望未来,中阿两国的合作将会更新、更绿、更智。

“更新”就是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以能源合作为例,中国石油在阿联酋坚持技术赋能和科技驱动油气田开发;下步还将在智慧油田、管道、炼厂、产供链数字贸易平台等领域加强合作。

“更绿”就是更加绿色低碳。最为突出的是中资企业在阿联酋投资建设的光伏项目,2023年6月,中企承建的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项目正式投运,装机容量2.1GW(吉瓦),发电量可以满足阿联酋约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每年减少碳排放超过240万吨。还有,2024年2月,中企承建的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司四期光热光伏综合项目开始投运。此外,中阿两国的新能源合作还涉及氢能、CCS/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所有这些驱动阿联酋清洁能源在用能结构中的占比达到14%左右。

“更智”就是能智能化、数字化,以及我们双方智库之间的合作。我今天在这里参加智库论坛就是中阿合作“更智”的体现。而且,据我所知,阿里云、华为云等在阿联酋的合作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还有,今年6月,北京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与阿联酋皇家资本(Royal Capital)签署协议,后续将为阿联酋用户提供智能客服和AI陪伴服务。

以上便是清泉在此次阿联酋—中国智库论坛上的发言内容。

现在回到本文的主题,为什么阿联酋能够做到小国大志和小国大牌?

阿联酋国土面积只有8.36万平方公里,人口还不到1000万,2023年的GDP也就4500亿美元(跟中国石油集团一年的营收差不多);地处中东沙漠,环境比较恶劣,而且国家很年轻,建国也才54年;仅有人均GDP看上去不错,已达5万美元。阿联酋在客观条件上根本不算是一个大国,甚至连地区中等实力国家都算不上,顶多算是个“小而富”国家。但阿联酋自21世纪以来却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长袖善舞、乘风破浪,成功建设了迪拜、阿布扎比等全球著名的经贸、航运和金融枢纽型城市,博得全球范围的认可。‌

2019年,在BrandFinance(品牌财经)国家品牌价值评估中,阿联酋位列全球第20位,中东北非地区首位,超过比利时、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同年的同一评估还显示,阿联酋在全球最强大国家品牌中排名第6位,位列芬兰、日本、丹麦之前;2024年的‌亚洲品牌大奖‌评选显示,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阿联酋航空(Emirates Airlines)等企业品牌持续领跑能源、航空等领域,巩固了阿联酋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2025年,阿联酋在全球国家软实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十。

而且阿联酋在无论是在中东纷繁复杂的国家关系上、还是在与域外大国的交往上均处理得游刃有余,还隔三差五“勇敢”涉足本地区及周边重大政治军事冲突,如苏丹问题、利比亚问题、叙利亚问题、伊朗问题等,都有阿联酋的角色扮演,其其政治软实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国家战略先行,阿联酋2017年发布了《阿联酋软实力战略》,目标明确为提升全球声誉,并系统性地整合经济、旅游、文化、媒体和科学等部门,这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了统一的路线图,确保了长期性和连贯性。其次,得益于阿联酋经济多元化与营商环境,主要是推动经济从石油依赖转向知识型和服务型经济,重点打造营商便利度(该指标全球第二),并利用迪拜成为地区贸易和物流枢纽。多年来,阿联酋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塑造了开放、现代、充满机遇的经济品牌形象。再次,得益于文化开放与旅游创新,成功打造了包容的社会环境(迪拜常住人口约八成来自境外),投资建设了世界级地标和基础设施(如帆船酒店、迪拜眼等),而且阿联酋的签证政策应该也是全球最便利的。第四,更为重要的是,实施务实与平衡的外交政策,在地区事务中采取务实立场,如在巴以问题上,既曾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又在其政策过度时划出“红线”以示强硬。同时,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援助,既维护了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又在复杂的中东格局中保持了独立性和一定的道义形象。当然,领导人的魅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阿联酋现任总统默罕默德(阿布扎比酋长国酋长)、现任总理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迪拜酋长国酋长)均是地区乃至全球层面的著名魅力型领导。

阿联酋的成功表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并非完全由其国土面积或人口数量决定。通过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入到能产生巨大杠杆效应的领域(如营商环境、枢纽经济、国家品牌营销),并在外交上保持灵活性和原则性的平衡,一个小国同样可以塑造出超越其体量的“超级软实力”。

阿联酋已成为立足石油、超越石油的国家典范。

(本文观点仅代表清泉个人。)

 
 
 
 
话题:



0

推荐

陆如泉

陆如泉

185篇文章 16小时前更新

清泉,国际能源战略学者,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目前供职于某大型央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cCombs商学院交换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曾分别在在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和苏丹项目工作数年,熟悉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业务。2006年至今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政策研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