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以来中东地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巴以冲突延宕一年零十个月,目前仍看不到彻底结束的迹象;6月13号,以色列又发起对伊朗的攻击,美国随后介入,以远程战略轰炸机打击伊朗的核设施,此举不但让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出现全面失控的风险,也让特朗普自己“打脸”,破坏了其所谓“和平总统”的人设;还有,正当大家以为叙利亚历经14年的内战和代理人战争“人间炼狱”后开始出现和平曙光之际,没想到现任掌权者沙拉(朱拉尼),在以色列入侵其领土打击其重点军事设施时,竟毫无还手之力,叙利亚人民还没来得及脱离“虎口”,又掉进了和以色列开撕、内部派系相互肉搏的“狼窝”。

那么今年以来中东地区总体态势有什么新特点?

一是伊以直接冲突成为中东举行新的转折点。2025年6月,以色列与伊朗爆发为期12天的直接军事冲突,双方互袭核设施与军事目标,最终在外部调停下停火。但停火协议被普遍视为“极度脆弱”,以色列防长卡茨多次威胁“不排除再次空袭伊朗”,伊朗则加速铀浓缩(日产能提升30%至480公斤),双方对抗呈螺旋升级态势。二是以色列面临多线作战的压力。卡茨称目前以色列只剩加沙和也门两个战场,但实际上以色列还在怼叙利亚和黎巴嫩。加沙地带,以军的“高强度”战斗仍在继续,而今年以来也门胡塞武装已对以色列船只发动了384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三是土耳其强势介入地区事务。土耳其持续发力,对整个中东北非地区地缘政治冲突事件进行“奥斯曼式”的干预,并且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军警防务展览会(IDEF)2025年会上高调展示其高音速导弹。四是伊核问题出现新博弈。7月25日,伊朗与英法德三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新一轮核谈判。欧洲国家设定了8月底为谈判达成协议的“最后窗口期”,否则将重启对伊朗制裁。伊朗则通过提升浓缩铀日产能30%(日产能提升至480公斤)来应对压力。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今年以来中东国家军备竞赛与战略自主在加速。一方面,中东国家大幅转向非西方武器供应,而东大成为关键角色:从相关公开渠道收集的信息看,沙特今年以60亿美元订购80架歼-10CE战斗机;埃及部署“红旗-9BE”防空系统(拦截成功率较美制“爱国者”高30%);伊朗整合歼-10CE与空警-500构建防空体系,显著削弱以色列空袭效能。另一方面,土耳其的军事力量在快速上升,出来推出上述国产超音速导弹,还成功向印尼出售48架“可汗”战斗机(订单超100亿美元),凸显其国防工业崛起。

今年以来中东地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域外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重心持续分化。首先,美国在中东地区采取战略收缩与局部介入并存的策略。美国持续减少在该地区的直接军事存在,但强化对以支持:批准向以色列出售322亿美元武器,国务卿鲁比奥与内塔尼亚胡常态化协调加沙行动;对伊朗仍以“极限施压”为主,特朗普放话“必要时再炸核设施”。其次,俄罗斯在持续受到美西方全面制裁和压制的同时,正借力伊朗破局制裁。主要是通过里海军演、防空合作深化与伊朗军事捆绑,推动“能源安全共同体”构想,将核问题与能源贸易捆绑谈判,对冲西方压力。再次,欧盟在伊核危机与制裁方面扮演着“推手”和独立第三方角色,英法德以“快速恢复制裁”为杠杆逼伊朗让步,但内部对美独立性增强:德国批准向土耳其出口“台风”战斗机(原持反对立场),体现对土战略拉拢。第四,中国持续扮演“平衡者”与共建“一带一路”最佳合作伙伴角色。今年以来,金砖国家组织增加了伊朗、阿联酋和埃及等三个中东国家,使得金砖中的中东“成色”增加不少。

除了上述地缘政治与军事动向,作为全球最集中的油气生产与出口地区,中东国家今年以来在能源与油气方面有什么动向?

最显著的是OPEC+产量政策的变化。今年1月20日(特朗普开启2.0版)、特别是4月2日美国发起对全球关税战以来,国际油价开始跌跌不休,个中因素除了关税战以外,最为突出的就是OPEC+改变其产量政策了,即放弃已经坚持近十年的减产政策,全球油气供应增加的预期增加,推动油价下行。综合各方面信息,即将在明天(7月28日)召开的OPEC+联合部长级监督委员会(JMMC)上,OPEC+预计将维持现有产量政策,8月按计划增产54.8万桶/日。这是沙特、俄罗斯等八国逐步取消220万桶/日自愿减产计划的一部分。这些自愿减产已延长至2025年3月底,之后至2026年9月逐步退出,增产可根据市场条件暂停或逆转。

第二就是中东国家天然气开发换挡提速。该地区正在加速天然气开发,预计2025年需求增长2%,2026年加速到3.5%,而且中东地区有望在2025年超越亚洲成为全球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区域。比如,沙特计划到2030年天然气产量较2021年增加60%;阿联酋规划2030年实现天然气自给自足;而作为中东最大LNG出口国的卡塔尔,在今年5月举行的世界天然气大会(WGC)上更是豪迈地宣称,到2030年能将该国的LNG出口能力由目前的8000万吨左右提升一倍至1.5亿吨左右。

第三就是中东油气巨头的多元化转型。比如沙特阿美和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这两家公司2022年以来已累计斥资880亿美元用于兼并收购,其中约400亿美元投向更广泛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几乎同等规模的资金投向了化工领域,它们还积极布局脱碳技术,如沙特阿美公司投资CCS(碳捕捉和封存)项目,联合投资15GW的太阳能与风能项目。

第四就是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中国作为OPEC+原油第一大出口国,通过大型油气田项目合作开发、油气长贸协议、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金融协同、新能源合作等一揽子全方位合作,以中国-中东能源合作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

总体看,中东地区在2025年的地缘政治格局呈现深度裂变与重组,域外大国博弈与域内强国战略调整相互交织,形成高度复杂的新态势。同时,2025年中东能源棋局的核心逻辑是“稳油拓气、突围制裁”——在OPEC+渐进增产的脆弱平衡下,天然气成为转型支柱,而该地区域内外合作正重塑全球能源权力结构。

(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原创不易,转载或引用请先联系清泉能源。)

话题:



0

推荐

陆如泉

陆如泉

181篇文章 15小时前更新

清泉,国际能源战略学者,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目前供职于某大型央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cCombs商学院交换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曾分别在在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和苏丹项目工作数年,熟悉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业务。2006年至今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政策研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