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不可能三角”。不可能三角(The Impossible Trinity),又称三元悖论。
作为能源人,清泉这几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能源不可能三角”(Energy Trilemma)。所谓“能源不可能三角”,是指能源系统无法同时兼顾安全性、清洁低碳和经济性三大目标的理论模型,常被用于分析能源政策或技术发展中的取舍困境。
比如,煤炭作为一种化石能源,其消费量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达到55%左右,是能源品种中的“绝对主力”,具有供应充足(安全性)和价格低廉、发电成本低(经济性)等优点,但在能源转型的时代,其最大的缺陷就是难以实现清洁低碳,在欧美一些国家被称为“肮脏能源”(Dirty Coal),这就是煤炭面临的“不可能三角”。再如天然气,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可以保障安全供应,但其价格昂贵,天然气发电的平均度电成本是煤电的2-3倍,这就是天然气面临的困境。又如,现在是风电和光伏大发展的时代,那么风光作为一种零碳资源,其“清洁低碳”绝对没得说,发电成本经过多年的技术迭代和创新也已经堪比煤炭甚至更低,但其“安全性”不够,难以稳定供应,风光发电的间隙性和波动性是常态,若没有储能设施,则难以解决其稳定供应的问题,这导致其“系统成本”依然很高,所以风电光伏仍没有逃脱“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宿命。
说起“不可能三角”,清泉依然清晰记得二十多年前在攻读MBA期间,教授在讲授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这门课时,常常跟我们说,一个工程项目不可能达到“质量达标、提前投产、预算节省”这“三全其美”的目标。接着教授进一步解释,项目管理中的“不可能三角”(又称“铁三角”)理论是指时间(Time)、成本(Cost)、范围(Scope)或质量(Quality)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无法同时达到最优状态。这一理论揭示了项目管理的核心矛盾,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取舍。若想缩短时间、提前投产,则需增加成本(赶工)或缩减工作范围;若想降低成本,则可能要以延长工期或降低质量为代价;若想扩大范围,则必然要增加时间或成本。
国际石油界在谈论建设大型油气项目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spend money to save time, or spend time to same money”(要么花钱省时间,要么花时间省钱),其实说的就是项目管理“不可能三角”的问题。所谓“多、快、好、省地建成大油田、大气田”的表述是有问题的,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当中难以实现。
这样的“金科玉律”其实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同样是回家之路,你可以选择多花点钱打车早点回家,也可以多花点时间乘坐公共交通回家,这样可以省点钱。当然,大城市在早晚高峰时,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可能比打车或开车还快,这是特殊情况。
其实,这世界的“不可能三角”现象还很多。在经济和金融领域,最著名的就是经济学中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指出,在金融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中,一国无法同时实现固定汇率、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必须做三选二的选择题。再如,金融投资中就存在一个大家最熟悉、最易理解的“不可能三角”,即投资品的高收益、低风险和高流动性通常难以并存。流动性高、收益也高的投资品,风险注定小不了;而安全性和流动性都高的投资品,收益率往往较低。这就是把钱用于炒股还是存银行的区别,炒股可以达到高收益、及时出清或兑换,但风险很高,一不留神就会满盘皆输;放在银行是比较保险,也可以自由支取,但收益太低了。道理显而易见,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如果存在一个同时具有高收益、低风险和高流动性的投资品,投资者会迅速涌入,导致其价格上升、收益下降,从而打破这种不可能的组合。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只能三选二。
而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在21世纪初提出了“全球化的不可能三角”。他指出,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难以同时实现三个目标:超级全球化、国家主权和民主政治。这一理论认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需要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权和民主决策做出让步,以适应全球市场的需要。
在社会政治制度层面,“不可能三角”依旧存在。19世纪的法国诞生过一位天才式的人物——思想家托克维尔。对于他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大家或许并不陌生。而之所以说他“天才”,则是因为他的另一作品《论美国的民主》。他在1831年26岁时第一次去美国考察,9个月后归国,便写出这部作品。托克维尔在北美新大陆考察崭新的美国式政治制度时发现,无论社会制度怎样先进,效率、公平与自由这三件事,似乎无法同时实现。这意味着在进行社会和政治制度安排时,必须对三者进行取舍。
在社会生活层面,“不可能三角”就更多了。记得前一阵子刷到一个视频,博主在告诫大家:男人的不可能三角是,长得帅、能挣钱、感情专一;女人的不可能三角是,很漂亮、很聪明、性格好;工作的不可能三角是,挣钱多、离家近、压力小。结果下面的点赞和红心数量好几万。说明大家对自己身边发生的几个常见的“不可能三角”高度认同。在现实中,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往往工资微薄;而薪水可观离家也近的工作,则可能十分忙碌。
比如还有,房子不可能三角:地段好、房子好、价格低。一套房子,如果地段好,房子质量满意,那么价格一定贵;如果地段好,价格便宜,那么往往是老破旧;如果价格低,质量还好,只能选边远城郊远离地铁的地方。人性不可能三角:有权,有钱,有名。三者取其一,人生便可辉煌,得其二,已属人精,太艰难,得二又想全占,那叫贪,人生大忌,到头来往往一无所获,甚至或是灾难。要当官有权,就不要想挣钱;要有钱,就去做生意,别想着在政界混;想要搞学问,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就,获得名声,就不要醉心官场或商场。
那么,面对这样或那样的“不可能三角”,我们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摆脱“既要、又要、还要”的认知纠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目标和优先级。首先,明确自己的主要目标,并确定其优先级。避免同时设定多个目标,特别是那些相互冲突的目标,因为这会导致精力分散,难以集中精力实现任何一个目标。例如,如果你最想做的是调整身体健康,那就把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早睡早起,健康饮食,坚持运动;如果你最想做的是提升收入,那就专注于工作赚钱,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升职加薪,发展副业等。
二是简化决策过程。在决策时,抓住最关键的变量,忽略其他不重要的细节。真正的决策高手会在信息洪流中抓住最关键的1%变量,其他99%的噪音不过是拖延行动的借口。简化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效率,避免被复杂的信息所困扰。
三是专注和坚持。学会抓大放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明确生活的主线,坚持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不再被“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左右。例如,专注于健康或专注于赚钱,而不是两者兼顾,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目标。
四是心理调节。从心理学角度看,“既要、又要、还要”的本质是需求层次的叠加与冲突。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心理。理解这种心理的根源,可以帮助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例如,理解自己的欲望膨胀和安全感缺失,通过重新归因和重新确认来摆脱强迫观念。
最后,让我们一起超越周遭的“不可能三角”,做自己、尽人事、通人性、听天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转载或引用,请先联系“清泉能源”。)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