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25日,国际能源署(IEA)疫情后首场年度“石油市场日”会议(Workshop on Oil Market)在法国IEA总部召开,来自10多个国家的约4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清泉有幸受邀参会。

这应该是疫情以后,以及2021IEA发布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重磅且有争议的报告——《通往2050的净零之路》后,这家全球最具影响的国际能源组织首次举办的年度石油市场会议。顺便说一句,IEA系美国为首的OECD国家为应对1973年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于1974年在巴黎成立,目的是通过建立相互协同的“石油战略储备机制”来应对未来发生的石油危机,确保OECD国家的能源安全。半个世纪以来,IEA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经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为全球最具影响的两大国际能源组织。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成为全球性议题,IEA的角色和定位也在调整,成为推动低碳发展和绿色能源转型的“先锋”;另外,IEA的智库作用愈加明显,成为发布报告和举办各种活动的平台。

事后来看,参加此次会议于清泉而言有三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能顺利成行。记得2月初,我们单位正在IEA工作和实习的Tracy联系我说:“近期IEA的石油部门在筹备一年一度的石油市场日,将于325号在巴黎IEA总部举办,计划邀请各大石油公司的相关领导或首席专家来参加,中国这边他们想邀请三大石油公司的能源经济领域研究院的主要领导或首席专家来参加,目前计划是邀请您,中海油的王院长,还有中石化的顾院长来参加。”

我当即反馈极有可能参加不了,因为全年的出国出差计划里并没有这次会议,而且也不知道走内部审批和办理签证的时间够不够。但还是决定试一试。因为Tracy又跟我说:“IEA方面还是很期待您能来参加这个会议,IEA对中国相关话题非常感兴趣,很期待能有来自中国的领导专家给他们答疑解惑,这个会议将是一个邀请制的小型闭门会议,也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目前有个印度的高级别领导要来,IEA将向你发出正式邀请函……

既然这样,那就试试吧。于是向东家公司紧急提出申请,从三月初正式开始办手续,没想到最后还真办成了。323日,顺利抵达法国巴黎。

二是没想到三个院长中就我一人来了。本来想,中国三大石油央企的石油(能源)经济技术研究院的院长齐聚IEA总部讨论石油市场问题也是一件不容易且别开生面的事。没想到,最后竟成了我的“独角戏”。好在中石化派了一位高级专家参会,有些观点我们还可以相互印证。中海油没有派人参会。会议当天发现,参会代表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等OECD国家的能源公司和相关机构,如壳牌、bp、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道达尔能源、雷普索尔(西班牙石油)、日本能源部研究局(JOGMEC)、渣打银行、高盛集团等。中国和印度等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的代表也被邀请参加,中国和印度目前是IEA的伙伴国。印度的代表来自印度国家石油公司(India Oil)。

三是没想到一天的会议我主动或被动“立牌”发言达到六次,应该是所有参会代表中发言次数最多的几位之一。会议发言按照“查塔姆宫原则”进行,想发言先把自己的座签牌“立”起来,等待主持人示意。一天的会议主要包括“全球石油需求趋势与动因”“上游投资与供应展望”“炼油化工与贸易趋势与动因”这三个主题,每个主题和环节项下还有3-5个小话题。原计划,清泉在第一环节就“中国的石油消费达峰情况和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这一主题进行发言,并没考虑在其他环节发言。没想到,几乎所有参会代表以及IEA的专家对“中国”及其石油市场动向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一天的会议从头到尾,“中国”都是重点和热点。见到那么多的代表讨论中国的石油市场,我这来自中国并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的石油研究院院长,无论如何是要回应或进行“答疑解惑”的,甚至对于一些不实的言论,还必须进行“澄清”,必须要正本清源。于是便有了以下这六次“立牌”发言。

第一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之快出乎意料,中国的石油消费正在经历三个“峰值”。清泉表示,我们真的无法想象中国当前的能源转型速度有多快。以电动汽车为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200万辆,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首次突破40%,达到40.3%。要知道,我们曾经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到2035年左右才会突破40%,但这一比率2024年就已经实现了,比预计整整提前了差不多10年。而且,2024年,新能源汽车与LNG重卡(加注液化天然气的重型卡车)全年共替代汽、柴油超5000万吨,占成品油消费的比重近1/7,导致成品油消费提前进入不可逆的下降阶段。

清泉进一步表示,2019年以来,中国的石油市场正在目睹三次“达峰”,第一次是柴油消费的达峰,出现在2019年,也就是疫情的前一年,也就是说2019年的柴油消费是一个“顶点”,当疫情在2020年爆发后,油气消费极具下降,以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第二次是交通用油(包括柴油、汽油和航空煤油)的达峰,出现在2023年,实际上是航空煤油的增长量已经弥补不了柴油和汽油的下降量;第三次是预计在2025年或2026年来临的石油消费的达峰,也就是说,化工和新材料领域对石油作为一种原料的消费增长量,已弥补不了交通用油的下降量。以上三种达峰的主要原因就是新能源汽车和近两年LNG重卡发展迅猛所致。

第二次: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仅是中国独特的个案,外国很难复制”的评论,清泉迅速做出回应。清泉表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得到大规模发展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中国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成本比较低,比如同等档次的汽车,新能源车相对燃油车更便宜,而且不用交购置税、消费税等,而且充电的成本相对于加油的成本更低;二是中国大型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全部都是民营企业,没有一家国有企业,他们彼此之间竞争激烈,是完全市场化的,这使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不断,带来成本持续下降;三是中国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完善,充换电比较方便;四是在能源转型和低碳环保出行的背景下,消费者特别是中国南方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新能源车,这是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以上四点没有典型的中国特色,都是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其他国家完全可以复制中国的成功模式。

第三次:针对“中国上游生产和投资情况如何?”的问题,清泉分享了中国过去几年提升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的情况,表示中国的油气产量近几年一直持续显著增长。清泉表示,过去几年,中国的石油公司实际上在实施一项叫做“七年勘探开发行动”的计划,就是通过加大油气上游投资增加供应,降低中国的油气对外依存度,以便更好保障能源安全。得益于这项计划,中国的石油产量从2018年的1.89亿吨增加到2024年的2.13亿吨,年均净增长超过300万吨,考虑到中国的大多数油田处于“生命的中后期”,产量递减很厉害,取得这样的业绩是十分不容易的。天然气的增长更加迅猛,过去七年,中国的天然气产量年均净增长100亿立方米以上,主要是页岩气开发带来的,说到底,中国也想复制美国的“页岩革命”的故事,但难度很大,因为我们的地质条件不一样。

第四次:针对“OPEC+(维也纳联盟)在未来十年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OPEC+机制始于十年前的2016年,准确地说是201612月,当时是沙特和俄罗斯为了拯救不断下滑的油价,不得不联手削减产量。但是,我们后来发现,美国也“加入”进来,形成了美国、沙特、俄罗斯这三家“千万桶/日玩家”(这三国的日产量均在1000万桶以上)的一种“良性互动”的现象。之所以说是“良性互动”,主要是这三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比如都希望把油价稳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因为美国的数百家页岩油气生产商要活下去,沙特和俄罗斯也需要相对丰厚的石油收入。“良性互动”的最佳时刻发生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三个国家联手拯救跌入负值的国际油价。但是,下一个十年的OPEC+到底怎么样,这还不好说,因为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后遭遇了将近三万项来自美欧的制裁,俄罗斯的油气能力已经大大下降,再加上地缘政治博弈和大国竞争,OPEC+和美国的互动几乎不存在,沙特和俄罗斯的共同诉求也变得微乎其微,未来OPEC+机制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目前还不好说。

第五次:简要阐述了中国下游炼厂转型的案例。由于清泉对下游市场和炼厂情况不是很了解,只能大体介绍一下:关于中国炼厂的转型,我们正在遵循“减油增化、减油增特”的原则,也就是说,减少成品油产量,增加高端化工产品和高端新材料的产量。另外就是推动国内一些中小型炼厂的彻底转型,由原来以加工原油为主升级改造为加工生物质原料为准,并生产高端化工产品。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当数中石油在东北地区的一座600万吨/年加工能力的老旧型炼厂,目前正在认证阶段,马上会做出FID(最终投资决策),进行彻底的改造。这时,中石化的专家补充道,这也是刚刚开始,我们还在探索的阶段。

第六次:针对“中国一方面大量进口原油,一方面又大量出口成品油”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中国目前的共识是,总的炼油能力控制在10亿吨左右,这样的话,保证炼厂平均开工率在75%~80%之间,这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至于要不要大量出口成品油,这在国内的争议很大。赞成者表示,成品油出口目前利润可观,应加大出口量;反对者表示,考虑到环保和低碳发展等因素,中国石油市场不宜形成“大进大出”现象,否则就是把大量二氧化碳锁在中国,不利于我们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

以上就是此次IEA参会的故事。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如前所述,中国从头到尾都是会议的热点,原因被前来参会的一位外国同行一语道破“你们太大了,你们任何一个领域的一个小小的变化都会对全球的这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是啊,在被别国同行专家热议和评论的同时,我们需要主动出击,讲好我们自己的油气市场和能源转型的故事。我们更需要换位思考,想想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能源消费体,某个领域的小小变化,比如“石脑油”这种小品种的变化,均会对全球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另外,IEA在疫情之后首次召开此次石油市场日会议,耐人寻味。国际能源署在过去一直是“国际石油署”,主要关心石油供应问题,主要为OECD国家服务,其中美国对该组织的影响力最大。然而随着疫情以来全球在能源转型上的加速,IEA迅速调整定位,甚至在2021年发布了前文所说的《通往2050年净零之路》的重磅报告。该报告的主要观点是,若要在2050实现净零,全球从现在(2021年)起就必须停止投资石油天然气领域。这意味着让石油天然气产业快速消亡和被替代,这无疑与IEA长期作为“国际石油组织”的身份大相径庭,全球能源局为IEA的“突然”转变感到惊愕。尤其是美国,特别是美国国会中一些为油气站台的共和党议员,对IEA的立场提出了严厉批评,甚至在2023年初对IEA发出了“质询函”。特朗普再次上台执政后,重新重视和大力发展油气,IEA更加坐不住了,生怕与美国对着干,因为美国是IEA预算费用的最大支持方。因此,此次石油市场日会议在五年后再次召开,背后恐怕是OECD国家面对能源转型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重新重视油气的结果。

(文中观点仅代表清泉个人。原创不易,转载或引用请联系清泉能源。)

话题:



0

推荐

陆如泉

陆如泉

173篇文章 14小时前更新

清泉,国际能源战略学者,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目前供职于某大型央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cCombs商学院交换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曾分别在在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和苏丹项目工作数年,熟悉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业务。2006年至今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政策研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