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东现在很乱?当然。CCTV每天的国际新闻中估计有一半以上是关于中东的。
 
中东确实有点乱,而且一直很乱。中东地区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中东当前的政治版图是1918年奥斯曼帝国因一战失败解体后,英法俄等欧洲列强瓜分该地区而形成的格局。细心的人会发现,中东大多数国家之间的边界线都是直线,而非历史演变的结果,显然,这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既然是“瓜分”,所以谈不上公平正义可言。这就给该地区埋下了“乱”的基因。再加上教派与文明冲突、地缘政治冲突、石油和水资源之争等因素,中东地区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难点和痛点,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中东地区最近这一轮乱局源起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2011年初,由于突尼斯一小商贩自焚引发的社会动乱,迅速波及到埃及、也门、利比亚和叙利亚,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陷入动荡,政权发生更迭,甚至爆发内战。导致了本世纪以来该地区最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和内乱,直到现在尚未消停。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国目前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中东,只有更乱,没有最乱。有没有比当前中东局势更乱的时候?当然有,比如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中东局势引发全球关注。四次中东战争分别指1948年以色列立国时与阿拉伯国家之战、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1967年以色列闪电袭击阿拉伯国家的“六日战争”,以及1973年爆发的“赎罪日”战争。对这几次战争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或找相关书籍来看看。
 
其实,还有一个时期,所发生的重特大事件特别多、造成的影响特别大,与四次中东战争和2011年以来的中东乱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1979年,中东地区连续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四件大事”。这四件事单独拿出来,每个都足以改变本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国家命运。诡异的是,这四件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应接不暇,其产生的影响直到现在仍在持续。
 
到底是哪四件大事呢?
 
 
1. 1979年初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和当年11月爆发的“美国使馆人质危机”,导致美伊40年恩怨难了
 
由于石油财富和亲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伊朗十分富有、十分开放。当时的巴列维王朝和巴列维国王与美国的关系十分融洽,简直就是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代理人”。美国当时在该地区遇到麻烦时,经常让伊朗出来帮助摆平。这一时期,伊朗号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代理警察”。伊朗也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双支柱战略”(伊朗和沙特)的一大支柱。
 
石油财富使得巴列维国王气大财粗,1971年10月,巴列维非常隆重地操办了“波斯帝国2500年盛典”,数十位国家元首到场祝贺。巴列维国王气宇轩昂,想要恢复古波斯帝国的荣光。此次盛典让他有了“万邦来朝”的赶脚。
 
然而好景不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等原因,导致老百姓的反对和示威此起彼伏,再加上在流亡法国的“资深宗教人士”“大阿亚图拉”——霍梅尼的鼓动下,伊朗在1978年陷入持续动荡。最终,1979年1月16日,伊朗巴列维国王经不起国内的抗议浪潮,再加上国王不愿意以暴力手段镇压他的子民,选择坐飞机离开伊朗逃亡美国,持续了近55年的巴列维王朝倒台(中间出现过1953年被摩萨台政府短暂推翻后复辟)。据说,上飞机之前,巴列维国王轻吻了脚下的土地,并带走了伊朗一抔土。对于“丧家犬”式的落魄国王,当然不受美国待见,国王后来辗转到埃及,并于1980年7月病逝于开罗。霍梅尼上台后,迅速掌握军队并与美国恶交,伊朗由此从美国的战略盟友转变为战略对手。
 
 
伊朗国王被人民“快速”推翻令美国意想不到。更令美国意想不到的是,1979年11月4日,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德黑兰的激进分子所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被扣留为人质,这就是举世震惊的“伊朗人质危机”。这场人质危机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后来阿尔及利亚等国从中斡旋,美伊通过谈判解决,人质被释放。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连选失败。相关故事情节,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美国导演本·阿弗莱克以此为背景,拍出的电影《逃离德黑兰》(又名“亚果(ARGO)”)。
 
伊朗伊斯兰革命和后来的美国使馆人质事件,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导致了美伊恶交、伊以(伊朗和以色列)恶交、改变了中东政治版图。截至目前美伊对抗已经持续了40多年,估计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说不定会超过一个世纪,那将是波斯人的后裔和当今世界霸主持续100年的较量。
 
 
2. 1979年初埃及总统萨达特单方面与以色列媾和,导致萨达特后来被刺身亡
 
众所周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阿以冲突)一直是中东动荡的主旋律。自1948年以色列宣布立国后,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人便开始和犹太人干上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埃及总统纳赛尔团结带领叙利亚、约旦、沙特以及伊拉克等阿拉伯众兄弟,与以色列开打了数次大规模战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几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没输,阿拉伯国家联军没赢,以色列反而逐渐占据上风。顺便说一句,纳赛尔总统的粉丝非常多,包括后来的卡扎菲、萨达姆等,都号称是纳赛尔的学生。
 
纳赛尔病逝后,接任总统的萨达特是个“现实主义者”,打不赢就求和吧。1977年11月,萨达特总统(Anwar Sadat)前往耶路撒冷与以色列领导人直接会面,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讲。这导致阿拉伯国家内部发生了分裂,叙利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南也门指责埃及领导人寻求私下与以色列单独媾和。但萨达特一意孤行,不顾全体阿拉伯国家的颜面和伊斯兰教与犹太教之间数千年的恩怨,不顾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单方面与以色列实现了媾和。并于1979年3月在华盛顿,埃及与以色列正式缔结了和平协定,结束了两国之间历时三十年之久的战争状态。但带来的结果是,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出席在埃及开罗举行的十月战争8周年阅兵典礼时,被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刺杀,享年63岁。
 
当然,冤家宜解不宜结,萨达特做的是对的。埃以实现和平,使中东地区消除了一大隐患,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萨达特1978年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同获诺贝尔和平奖。但在宗教信仰和文明冲突面前,没有对错的标准,萨达特以悲剧收场,阿以冲突到现在依然看不到一点解决的曙光。
 
 
3. 1979年11月沙特麦加大清真寺被宗教极端分子占领,导致近千人丧生
 
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所在,位于清真寺中心的就是天房(Kaaba)。天房被认为是先知亚伯拉罕所修建的首座礼拜堂。根据《古兰经》和圣训要求,穆斯林每天须向麦加方向做5次礼拜。麦加这座圣城仅允许穆斯林入内,如果有非穆斯林进入城市及其周围地带,会被视作亵渎伊斯兰教的罪行。
 
1979年11月20日,数百名极端宗教狂热分子涌入大清真寺,并将他们随身秘密携带的武器、弹药和食物藏匿于大清真寺的隐秘角落中。据说有一些当地警察和安保人员被贿赂,允许这些极端主义者“走后门”将更多的武器和补给带入了大清真寺。
 
究竟有多少极端主义者卷入其中,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绝对准确可靠的数字。有很多研究倾向于认为规模在300人左右,这有一定依据。但这支仅仅300人组成的草根部队,他们的战斗力让沙特安全部门彻底震惊了,这些人拥有的武器不仅体积小还十分先进,远较当地警察的装备更为精良。黎明时分,这些极端主义者取出藏匿的武器,迅速制服和控制了大清真寺内的安保力量,将当天早上进入大清真寺礼拜的数千名穆斯林劫持为人质。
 
当大清真寺被占领的时候,沙特国王哈立德正在利雅得,准备庆祝回历新年。当天正好是回历1400年的第一天。当时的哈立德顿觉“孤立无援”:指挥国家日常事务王储法赫德正在突尼斯出席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忙于谴责埃及总统萨达特。陪同他与会的还有外交大臣沙特·费萨尔(Saud al-Faisal)和情报局长图尔基·费萨尔(Turki al-Faisal)。作为国家三把手的王储继承人兼国民卫队司令阿卜杜拉则在摩洛哥度假。为了解决突如其来的大清真寺被占事件,哈立德只得召集国防大臣苏尔坦、内政大臣纳伊夫和麦加省长法瓦兹(Fawwaz bin Abdulaziz)研究对策。
 
这件事让一直逍遥自在的哈立德国王面临极大压力,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哈立德国王本无意于王位,1975年3月,因时任国王费萨尔意外遇刺身亡,作为王储的哈立德顺位继承大统。哈立德有严重的心脏病,长期身体不佳,再加上其志不在王权、而在其爱好——喜欢玩鹰,所以国家的管理事务基本交给王储法赫德打理。
 
麦加大清真寺事件使得沙特王室的元气大伤,最后在法国特种部队的协助下,通过使用致使神经麻痹的化学气体武器,以死亡近1000人的代价,夺回了大清真寺。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沙特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纯粹的宗教人员不理解,从而采取极端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
 
此次件事还带了一个严重后果——西方世界认为沙特是孕育宗教极端分子和恐怖主义的温床。而这在2011年的“9·11”事件中得到某种程度的严重,发动袭击的19名恐怖分子中,有15人来自沙特。
 
4.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苏联帝国走向解体
 
1979年12月24日,苏联空军大规模空降至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拉开了前者入侵后者的大幕。苏联此举试图推翻一个“失败的”社会主义国家,然后换上一个对莫斯科言听计从的傀儡政府。苏联部署在中亚地区的最精锐部队之一—— “105近卫空降师(The 105 Guards AirborneDivision)”主导了这次突袭,约有300架次军机将该部队运送至喀布尔郊外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Bagram Air Base),仅用三个半小时即控制喀布尔全市。阿富汗原政权被赶下台,领导人相继被杀,由莫斯科扶植的新政府上台执政。同一时间,苏联装甲部队也从其中亚地区领土迅速越过边界向阿富汗境内推进,在数日内占领了后者国内所有主要城市。就在圣诞节当天,苏联红军第40集团军进占阿富汗。
 
时任美国总统卡特被苏联入侵阿富汗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在他的私人日记中记录着,当时他及家人正在戴维营准备庆祝圣诞节,但苏联人的军事行动让他震惊不已。美国情报部门在苏军行动前数月曾检测到其在阿富汗边境的集结,但当时的评估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一事不太可能发生,因为这将导致苏军陷入美军在越南一般的长期作战泥沼中。在中央情报局看来,苏联领导人没那么蠢,不会干出这般傻事。
苏联入侵阿富汗,遭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强烈谴责。1980年1月,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历届联合国大会上,苏联都遭到各国的强烈谴责,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苏军的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苏军进入后,阿富汗遭到了极大破坏,大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为和苏联在阿富汗的博弈取得上风,美国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包括在武器和资金上支持伊斯兰世界的“圣战主义分子”前往阿富汗抗击苏联人。这当中就有后来“9·11”事件的主谋——本拉登。这个意义上,美国人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989年,在陷入阿富汗战争十年后,苏联不得不惨淡收场,撤出阿富汗,而这时离冷战结束近在咫尺,离苏联解体也就两年左右的时间。阿富汗成了名副其实的苏联帝国的“坟墓”。
写到这,四件大事讲完了。其实中东地区从不缺大事和悲剧。1979年的这几件大事令世界应接不暇,尚未回过神,1980年就又发生了一件更大的事情——两伊战争。两伊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超过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35万、伤7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著名的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先生曾形容中东是“世界地理的十字路口”“文明的交汇点”“教派冲突的集中地”“恐怖主义发源地”和“帝国的坟墓”。可见中东是全球最为复杂的地区。就拿“教派冲突的集中地”来说,目前中东至少有五大宗教文明势力相互交织:阿拉伯人(以沙特、埃及为代表)、波斯人(伊朗)、犹太人(以色列)、突厥人(土耳其)和库尔德人(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土耳其四国交界处的库尔德民族聚集区),它们之间相互争斗,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难怪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感叹:“在中东,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
 
(原创不易,转载或引用请先联系“清泉能源”。)
话题:



0

推荐

陆如泉

陆如泉

148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

清泉,国际能源战略学者,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目前供职于某大型央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cCombs商学院交换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曾分别在在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和苏丹项目工作数年,熟悉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业务。2006年至今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政策研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