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全球化时代和市场经济社会,商品和企业才是国际传播的先导者。

 

一个国家在全球的印象和影响力怎么样,往往是该国的商品和企业在他国首先出现,该国商品质量高低,该国企业在当地行为的好坏,往往就成了他国对该国的第一印象。而且这种第一印象往往是深刻的、难以改变的。

 

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进行,在他国投资和运营,并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商品,则基本决定了当地对中国的印象。而如何讲好企业和商品在当地的故事,不断提升和改善在当地的印象,其实就是国际传播。一个企业、一种商品和一个国家的亲和力、影响力和话语权,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因为,商品和企业行为的背后,承载的是该国的文化、实力和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清泉的东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陆续在全球开展石油和天然气投资、贸易、工程服务等活动。截至目前,中国石油的业务已遍布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其中的30多个国家开展投资和重大油气项目合作,形成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合作区。

 

那么,中国石油在当地的印象到底如何?中国石油在上述五大合作区和一些重点国别是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的?下面一一道来。
——在中亚-俄罗斯,中国石油立足天然气合作项目,着力讲好绿色清洁能源开发的故事

 

中亚-俄罗斯地区油气合作以1997年6月中国石油收购阿克纠宾项目为起点,历经20多年艰苦创业,从中哈合作一个项目发展到在7个国家运行24个油气投资项目,建成直通中国内地的油气供应动脉,形成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建设与运营、工程技术服务、炼油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上中下游业务链,并建立了一套符合当地法律法规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及管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资源国石油工业的现代化进程。中亚地区也已发展成为集“资源、供应、效益、品牌”四位一体的“一带一路”核心油气合作区。

 

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项目10余年间在茫茫荒漠中建成中国境外第一个千万吨级油气当量、百亿方供气能力的天然气战略保障项目,以“无一时短供、无一日断供”的稳定供气能力著称。外界称该项目真正实现了能源管道项目生产国、过境国、消费国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目标。土库曼斯坦总统称赞其为“土对外开放合作的样板”,盛赞中国石油为“英雄般的建设者”。中国石油在该国树立了良好形象的同时,也为其他中国企业在土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在俄罗斯北极亚马尔天然气及LNG一体化项目上,中国石油会同法国道达尔等合作伙伴,在位于北纬71度北极圈以内,濒临北冰洋极寒地带,成功建成了目前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LNG超级工程。2017年12月,项目一期建成投产,普京总统亲临现场参加投产典礼。该项目成功克服了冻土带施工与极地环境保护这一世界级难题,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了极地环境与超级工程的和谐。该项目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冰上丝绸之路”,使北极天然气穿越北极圈、跨过白令海峡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中东地区,中国石油立足伊拉克石油开发项目,讲好帮助资源国战后重建的故事

 

中国石油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首批与bp等国际一流同行携手进入的外国投资者。目前公司在伊拉克参与运营鲁迈拉、哈法亚等4个大型油田开发项目,2021年这四个项目原油作业产量占伊拉克产量的60%左右,中国石油以实际行动助力伊拉克战后重建。同时,中国石油不忘坚持生态保护与生产“同轨同步”。哈法亚油田项目外输原油管道穿越著名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阿拉伯河,沿线水网密布,项目想方设法既保证管道建设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保护生态环境。油田生产的伴生天然气,为当地电厂提供燃料,为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起到积极作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石油做到了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并深刻理解和融入伊拉克的发展蓝图,着力打造多元文化的团队,开展经验技术和文化交流。中国石油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每年投资500万美元对当地员工进行技能培训,项目本土化率超过90%;中国石油以卓越的项目执行力赢得了合作伙伴和伊拉克政府的认可和信赖。当地媒体称,在伊拉克战后重建的道路上,中国公司功不可没!

——在非洲地区,讲好帮助欠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故事

 

在高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非能源合作经过近30年的努力,通过石油投资,以及匹配的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和产能等方面的建设,使得中国的资本、石油工业的技术和标准、设备制造能力以及人才等,向非洲进行了大规模的转移和落地生根,帮助非洲搭上了全球化、工业化的快车,做到了用中国速度“做强非洲”。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石油帮助苏丹、南苏丹、尼日尔、乍得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使得这些曾经是全球最为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非洲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代表。

 

另一方面,中国石油通过“深耕细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本地化运营、油田社区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对非洲进行了重大投入,持续打造中非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比如,在苏丹和南苏丹,中石油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方面累计投入近3亿美元,惠及人口超过150万。在乍得,中乍石油合作使乍得赢得了“能源独立战役的胜利”;在尼日尔,中尼石油合作成为“尼日尔人民的希望之光”。

 

目前,非洲地区已成为中国石油海外“范围广、影响大,品牌强”的重点合作区,是“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实的示范区。

 

——在拉美地区,讲好百年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故事

 

这里主要讲述秘鲁项目这个对中国石油国际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项目。秘鲁项目是中国石油“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的“第一站”。1993年,中国石油经过竞标获得了秘鲁塔拉拉油田七区块这样一个有着长百年历史的老油田开发作业权,1995年又获取六区块开发作业权,开创了中国的石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先河,为中国石油走向海外,开展国际化经营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

 

清泉2013年和2015年分别去过秘鲁出差,听当地朋友讲述过中国石油在秘鲁“一战成名”的故事:1993年中国石油接手秘鲁塔拉拉这个已近百年历史的“骨灰级”老油田后,面对残亘断瓦般的油田,中国石油团队没有放弃,在分析了上千口废弃的油井后,提出了有针对的老油田挖潜措施和新井井位,并于1997年开钻了一口新井,1997年6月10日,该井“神奇般”地产出了1700桶石油。对于一个上百年开采历史的行将废弃的老油田,这简直不可思议。此井的高产震动了秘鲁石油界,震惊了秘鲁政府高层。时任秘鲁总统滕森从首都利马千里迢迢亲自前往现场查看。中国石油在秘鲁“一战成名”。

(2015年,清泉与“千桶井”的合影,右侧是征战海外十多年的时任秘鲁项目现场作业区经理李刚先生)

 

30年来,在秘鲁,中国石油注重与当地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从政府关系、社区关系和商业协会等方面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推动公司在秘鲁的油气合作走实走深。“十三五”以来,秘鲁项目公司本着提前布局、循序渐进、深化合作的原则,逐步深化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在秘鲁大选期间积极争取新政府的支持。以开诚布公、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社区沟通工作。增进了与当地居民以及社区的互信和友谊。在中国石油遭到外部攻击及恶意诋毁时,众多当地社区领袖联名上书秘鲁能矿部和国会,要求政府保护中国石油合法权益。真正实现了与社区的合作共赢,为公司生产经营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亚太地区,注重讲好油气田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故事

 

中国石油一贯致力于在全球各项业务运营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环境优美,植被繁茂,生态多样的印尼和缅甸为例,公司在从事油气作业时,认真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规程进行作业。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在当地的业务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记录。

 

在建设和运营中缅油气管道时,中国石油运用先进技术来避免对当地森林植被的影响。在海沟穿越施工时,也通过技术手段来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海洋生态和两岸的红树林。在缅甸,中国石油还积极搭建沟通平台,与政府、媒体、NGO、合作伙伴、员工、社区等关注我们的组织和各界人士互动沟通,建立和完善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使公司的社会援助工作得到当地居民积极拥护。在遇到项目的不实信息和谣言时,当地雇员能够主动向当地民众进行解释说明,消除疑惑,化解隔阂。对于小部分别有用心的社会组织,大部分合作伙伴、政府官员也能够站在我们的立场发声,公布事实。在对外传播上,实现了逐步由“我说”向“他说”的巨大转变。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也籍此成为为数不多的在缅甸复杂不确定环境下,成功建设和运营的大型项目之一。

 

在印尼这个享有“千岛之国”美称的热带雨林国家,中国石油十分珍惜这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始终秉承“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严格遵守当地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并执行高规格的安全环保标准,制定和完善HSE管理体系,努力把生产运营产生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与员工、承包商和社区共同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

 

以上是中国石油海外五大油气合作区关于国际传播的一些故事和案例,透过这些故事,不难看出:

 

一是要有换位思考的自觉。“敬人者,人恒敬之”。时常把自己摆在东道国的位置上想一想,真正做到换位考虑问题是中国石油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原则。

二是要有融入当地的魄力。要立足本地,坚持本地化用工。中国石油国际业务近12万中外方员工,本地化比率已达85%以上。“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已成为中国石油“走出去”人力资源的一条共识。这不仅可以降低使用母国人员而发生的高额人工成本,还能够加强与当地政府、社区和居民的联系,改善公司形象,提高公司的亲和力。

三是要有合法守规的意识。透明管理,全流程、全方位的合法合规。要真正做到按照国际惯例来运作,坚持依法合规管理,坚持国际安全健康和环保标准,避免重大合规风险,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只要做到了,就会形成良好有序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四是要有专业的人才。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需要一支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些人既要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也要真正地了解当地,善于和当地政府、媒体、NGO打交道。只有正确了解我们对外传播的对象,才能使对外传播更具有针对性,并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达到预期效果。

 

当下,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周期,国际传播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已经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下一步,到了该解决“挨骂”的时候了,这当中的关键是如何提升我们在他国的认可度,也就是如何提升我们国际传播能力。强者通心,中国石油一直将国际传播有机融入企业的业务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国际一流的企业传播体系,持续讲好中国故事的石油篇章。

 

(本文观点仅代表清泉个人,清泉同事窦亚丽、李沂亦对本文有贡献。原创不易,转载或引用,包括在内部报告中引用,请先联系“清泉能源”)

 

话题:



0

推荐

陆如泉

陆如泉

148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

清泉,国际能源战略学者,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目前供职于某大型央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cCombs商学院交换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曾分别在在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和苏丹项目工作数年,熟悉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业务。2006年至今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政策研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