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月21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2021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既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Aramco)公司CEO阿敏﹒纳瑟尔(Amin Nasser)在视频连线时表示:“确保中国能源需求的持久安全是我们最为优先的目标,不仅仅未来五年是这样,未来五十年甚至更久都是这样。”

 

纳瑟尔总裁的这一表态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路透社等媒体和一些能源咨询机构纷纷报道和分析,国内石油界人士也在热议。这应该是沙特阿美这一对华最大的石油出口商(之一)首次进行如此“给力”的表态。这肯定不是纳瑟尔先生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沙特高层的战略决策。要知道,沙特阿美总裁历来在沙特政经两界的地位非常高,是“准石油部长”身份,该公司一把手往往在下一任期就成为沙特的能源与矿产部长。纳瑟尔的前两任,阿里﹒纳伊米和默罕默德﹒法利赫,均是如此。顺便说一句,对华另一大石油出口商是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近年来,沙特与俄罗斯交替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出口国。


沙特阿美为何做出如此表态,其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沙特有怎样的战略考量,相关的研判有哪些?下面做一分析。

 

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全球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沙特必须绑定中国这个市场本世纪以来,沙特对外石油输出主要有三大市场:东北亚(份额最大是中国)、欧洲和美国。最近十年,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沙特也愈加重视对印度的出口。当前,欧洲的石油消费在明显下降,印度将来从沙特进口的石油量有较大不确定性,而且印度2020年从美国的进口量也在暴增。美国自沙特的进口量在下滑,而且两国在石油出口上的竞争越来越强。即便在中国市场,沙特也面临俄罗斯、美国的强烈竞争,俄罗斯在2016~2018年挤掉沙特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2019、2020沙特重新成为对华最大出口国,2020年美国首次进入中国前10大进口来源。明眼人一看便知,中国是未来沙特出口石油最大的希望所在,了解这些,就知道纳瑟尔的上述表态是意料之举。当下,全球石油的供需是典型“买方市场”,沙特的石油不卖给中国,还能卖给谁?

 

深层次的原因和判断还包括:

 

其一,随着美国实现“能源独立”,石油政治属性显著下降,已越来越回归其“大宗商品”属性,沙特阿美如此决定是基于市场行为的现实考虑二战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沙特成为全球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对美国的石油出口一直是沙特的优先考虑和战略依赖。由此形成了“石油换安全”的美沙盟友关系基石,即美国承诺保护沙特的王室和国家安全,而沙特为美国这一长期以来的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提供充足而廉价的石油。1991年,美元从沙特的原油进口达到8515万吨(170.3万桶/日)的峰值,约占美国当年进口总量的1/3。而且美沙石油交易的币种为美元,并将挂靠美元的交易方式推广至整个OPEC,由此逐步形成了“石油美元”的美元霸权体系,成为美国全球霸权的关键支撑。

最近十年,通过“页岩革命”,美国重新回归全球第一大油气生产国,已成为天然气及LNG的净出口国,虽然石油进口量依然位居全球第二,但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预计未来三年内也会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美国的能源独立彻底改变了全球能源的供需格局和能源地缘政治版图,大大降低了油气的政治属性。在石油逐步回归其商品属性的情况下,石油于沙特而言,不再是强大的“武器”,也不完全是“石油权力”的象征,而是基于供需关系的一种商品。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中国持续保持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的情况下,沙特阿美做出“优先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的表态,既是有意获得中国好感的“讲政治”之举,也是基于市场行为的现实考虑。


其二,沙特阿美此举等于宣布,作为中国进口油气最大竞争对手的印度,尽管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体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但并非沙特优先考虑的市场,印度将“靠边站”虽然沙特有意将印度打造成第二个“中国市场”,但近期印度石油部长的一番抱怨和美印在能源合作上的强化,使得沙特认识到,印度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

 

今年三月初举行的剑桥能源周(CERAWEEK)会议上,印度石油部长Dharmendra Pradhan对近期油价上涨和沙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OPEC的政策很让人费解,印度并不希望油价出现大幅波动,油价的上涨意味着印度要付出更高的‘亚洲溢价’”。不言自明,印度石油部长的矛头直指沙特,因为沙特自愿减产的100万桶/日是推高这一轮油价的重要因素(详见清泉此前的微文:国际油价何以能站上60美元桶的台阶?能稳得住吗?)。目前,印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84%,其中60%的进口量来自中东,第一大进口国是伊拉克而非沙特。这加剧了印沙两国的芥蒂。再者,在以中国为“假想敌”的情况下,印度开始肆无忌惮地抱美国的大腿,美印关系变得超乎寻常的密切。在能源合作领域,印度持续加大从美国进口油气,似有取代沙特在印度进口市场格局中的地区,而这更加剧了印沙之间的尴尬与不和。路透社的数据显示,印度今年2月份从美国的进口量同比增长了48%,达到创纪录的54.5万桶/日,占该月进口总量的14%;相比之下,2月份从沙特的进口量较1月下降42%,为10年来最低,只有44.5桶/日。



其三,沙特此举应该不会引发美国的不安,欧美的能源决策者基本不会拿“中国的能源安全”说事,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的能源安全“敏感但不脆弱”纳瑟尔先生的上述表态应该不会引发美国的不安或者不满。一是纵观本世纪以来历次石油危机和油价剧烈波动事件中,美国和欧洲诸大国基本没有拿“能源安全”说事,也基本没有视中国这样的油气消费大国为威胁,更没有阻扰中国政府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采取的各种举措。因此,多年来,所谓“马六甲困境”等话题,更多是在国内热议和炒作,美西方并没有就此大做文章。二是美西方一直以来并没有刻意阻扰中国企业在海外找油找气,最为典型的是2008年伊拉克战后的大型油田开发招标,斩获最大的是中国石油公司而不是美国公司。而且,客观上讲,美国在伊拉克战后的驻军和秩序维护,为全球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投资与运营提供了基本的安全保障,这实际上是美国为全球提供的“公共产品”。三是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逐渐成为战略竞争对手,在科技等诸多领域开始脱轨,但“出乎意料”的是,能源领域并未脱钩,而且有加大合作之势,这说明美国并没有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向中国发难。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是,美西方认为,中国已经把保障能源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拽在自己手中,除了有2亿吨和1800亿方左右的国内年油气产量作为基础,中国还通过构建中俄、中亚、中缅等油气管道,形成了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可以说,中国的油气对外依存度虽居高不下,但该问题“敏感但不脆弱”。纳瑟尔先生的此番表态,应该不会让美国和欧洲感到不安。


其四,沙特“锁定”中国市场,有利于推动我国石油产业尽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并可能将“石油人民币”向前推进一大步石油产业极具全球化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的代表,我国石油产业已充分融入全球。截至目前,我国石油产业链的主体依然在国内,无论是资产人员还是供应链等,五分之四左右的份额在国内;与此同时,中国能源企业与沙特、俄罗斯等全球重点资源国的合作在加强,特别是全球油气贸易量不断上升。沙特的这番表态如果在未来得到有效实施,则将助力我国石油产业早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沙特未来50年“锚定”中国市场,意味着实现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石油人民币”金融体系将变得可能。这将实质性提升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程度。当然,这也意味着“石油美元”的日渐式微,并与美国的根本利益发生碰撞,美国势必全方位进行狙击与遏制。


还有,纳瑟尔先生此番大胆的表态,其背后还有伊朗的因素沙特与伊朗是“千年的冤家”。如果伊核谈判下步取得突破,美国解除或放松对伊朗的石油制裁,那么中国的石油进口还会多出伊朗这个选择。考虑到这些商业情况和地缘形势,沙特此时必须要传递信心、释放信号,巩固中国市场份额。当然,沙特这么说也有它的底气,因为沙特这几年与中国东部沿海诸多大型炼厂成功绑定,有信心把基本的进口份额维持住。

 

总而言之,未来50年,中沙石油合作的程度将明显高于美沙。美沙“石油换安全”的时代将一去不返。未来,沙特将在国家安全上(State Security)继续依赖美国的庇护,但在实现石油收入和经济安全上则要更加倚重中国。这种变化将是对二战以来沙特与美国“石油换安全”双边关系基石的重大调整和改变。

 

(原创不易,转载或引用请务必联系“清泉能源”。本文的观点仅代表清泉个人。)

 

话题:



0

推荐

陆如泉

陆如泉

148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

清泉,国际能源战略学者,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目前供职于某大型央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cCombs商学院交换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曾分别在在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和苏丹项目工作数年,熟悉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业务。2006年至今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政策研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