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一篇文章,清泉谈到了“国家石油公司(NOC)的源起”,总结了国家石油公司诞生的四种方式:

 

方式一:入股参与IOC(国际石油公司)在本国经营,以非洲的NOC居多。

方式二:为赶走外国投资者而诞生,以中东和拉美的NOC居多。

方式三:逐步购买IOC股权到100%控股,唯一的成功案例就全球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

方式四:本国石油工业改革的结果,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NOC居多。

 

本文继续国家石油公司的主题,谈谈NOC的辉煌和“高光时刻”。

 

国家石油公司的辉煌和“高光时刻”

 

先从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一篇文章说起。

 

2007年3月13日,Financial Times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The new Seven Sisters: oil and gas giants dwarf western rivals”(新的七姊妹:石油和天然气巨头使西方竞争对手相形见绌)。此文一出,全球石油界为之震动。直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此文仍不断被提及,为业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此文系长期跟踪能源行业的专栏作家卡罗拉·霍约斯(Carola Hoyos)先生撰写,以“局外人”的视角,给全球七家著名的国家石油公司冠以“新石油七姊妹”的称呼,的确让人感到,“石油七姊妹”又回来了!只不过这次不是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那七家叱咤风云的英美跨国石油公司,而是作者重新定义的新时期七家大型NOC——沙特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 (Petronas)。

 

“七姊妹”这个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传,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响彻全球。各国学术界对“七姊妹”这一称呼的来源说法不一,但一种已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说法是:意大利现代石油工业创始人、埃尼石油集团首任老板恩里科·马太伊(Enrico Mattei)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创造了“七姊妹”这个术语,借以讽刺七家英美石油公司——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龙(Chevron)、德士古(Texaco)、海湾石油(Gulf)、壳牌和BP。当时,由于这七家石油巨头垄断了中东油气市场,意大利石油公司难以进入,马太伊对此恨之入骨。

 

“七姊妹”的提法正式为世人所熟知缘于英国记者安东尼·桑普森(Anthony Sampson)的一部专门介绍七姊妹的书——七姊妹-大石油公司及其创造的世界》(The Seven Sisters: The great oil companies & the world theyshaped)。在桑普森看来,“七姊妹”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利益的联盟,垄断着石油市场。


可见,金融时报的这篇文章,用“新石油七姊妹”来形容实力日益强大的七家国家石油公司,确实从一个角度说明:在21世纪的前十年,随着全球化加速和中国等全球新兴经济体的蓬勃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日益旺盛,供不应求的全球石油市场推动着国际油价节节攀升。而以掌控油气资源著称的国家石油公司,在价格和资源的“双轮驱动”下,实力如日中天,堪比当年的“石油七姊妹”。

 

这篇文章的“横空出世”,预示着国家石油公司又一次迎来历史性的辉煌。

 

清泉略微梳理了一下,自1938年世界首家NOC——墨西哥石油公司(PEMEX)诞生以来的80多年时间里,NOC的“群体性崛起”,差不多有三次。

 


第一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风起云涌的“国有化运动”,一拨NOC开始崛起,其中的代表是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

 

在上一篇“国家石油公司的源起”中,清泉强调,国有化运动是NOC诞生的最大背景,也是NOC群体性崛起的最大动因。“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产油国政府与外国投资者(IOC)之间属于“零和博弈”,IOC在产油国的退出和式微意味着NOC的诞生和发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NOC第一次崛起的根源就是同期发生的、此起彼伏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及国有化运动。最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国有化运动,诞生了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此后,虽然伊朗的国有化遭受挫折,英国石油公司等外国投资者重新回到伊朗,但NIOC一直被保留下来并发展壮大。清泉曾数次与NIOC的同仁们打过交道,横向比较而言,NIOC的战略思维和商务谈判能力当属NOC中的佼佼者。个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与IOC们打了超过半个世纪的交道,各种世面都见过,难免不强。近20年来,NIOC一直位居石油情报周刊(PIW)全球50家大石油公司的第二位,仅次于沙特阿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早期发生的国有化运动还有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科威特等产油国,诞生和壮大了一批NOC。例如,1951年伊拉克宣布对石油实行国有化,收回石油资源的所有权,1964年成立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INOC),到1975年前后伊拉克石油工业已完全实现国有化。当然,INOC后来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而是分为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South Oil Company)和北方石油公司(North Oil Company),90年代以来分别管理着伊拉克南部和北部的油田。2008年以来,伊拉克石油市场重新对外开放,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更是一种象征,石油权力落到各省石油公司手中,比如伊拉克南部“米桑石油公司”(MOC)就管理着米桑省的石油事务。另外,这期间诞生利比亚石油公司,其实力后来也不容小觑,连续多年位居全球50家大石油公司排名的中游。



第二次: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期,NOC再次强大,发展中产油国及其国际联盟——OPEC如日中天,对石油产量和价格有着强大的控制力

 

这要从1973年10月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说起。1973年10月至次年4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产油国发起对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石油禁运,导致油价短短数月暴涨了四倍。此次危机深深影响了世界石油体系,甚至重塑了国际关系格局,使得产油国的地位和石油权力在世界石油体系中得到空前提高。结果便是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和石油产量的综合影响力控制力一举超过“石油七姊妹”,并由此带来了中东(沙特阿美公司为代表)、拉美(PAVSA、PEMEX为代表)、非洲(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为代表)等地的国家石油公司群体性崛起。

 

此轮NOC崛起的标志是,作为OPEC领头羊的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其在全球石油市场中“机动生产者”(SwingProducer)地位的确立。我们知道,“机动生产者”的作用非同小可,在低油价时期,可以通过“限产保价”来推高油价;在高油价时期,可以通过“增产保市场份额”来降低油价,两种策略均是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而1973年之前,“机动生产者”一直由掌握定价权的美国德克萨斯铁路委员会所拥有,体现的是美欧石油公司的利益。“机动生产者”角色的转换,意味着OPEC拿到了定价权,也意味着中东、拉美和非洲等一批国家石油公司的群体性崛起。


第三次:本世纪第一个十年,NOC王者归来,诞生了“新石油七姊妹”,预示着国家石油公司创造了新的辉煌

 

前面说过,这一轮的NOC崛起,其驱动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源,另一是油价。先说说资源,2006年前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领衔的“新石油七姊妹”, 控制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同时控制着三分之一的全球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若算上其他的NOC,全球的NOC集群控制着差不多全球70%以上的油气储量和60%左右的油气产量和出口量。相比之下,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兼并收购狂潮,使得老七姊妹减至四姐妹(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壳牌和BP),它们的油气产量只有全球的10%,而储量仅占3%。

 

再说说价格,21世纪的前十年,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到2008年7月,油价已经涨到不可思议的147.56美元/桶的高点。那一次油价暴涨的原因很多,比如“资源枯竭论”与“产量峰值论”喧嚣尘上,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爆发性增长,石油金融的炒作和石油地缘政治事件的推波助澜,等等。油价的暴涨,加上拥有优质的规模油气储量和产量,NOC的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投资回报率等,让IOC们深感“压抑”,也让其他非石油类企业望尘莫及。

 

以中国石油(CNPC)旗下最大且唯一上市公司——中石油股份公司(PetroChina)为例,那一时期赢得数个“亚洲最赚钱石油公司”“亚洲最佳公司治理企业”等荣誉。中石油的“高光时刻”出现在2007年11月5日,那一天,公司总市值高达8.25万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


细心的人可以看出,“新石油七姊妹”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驱动型NOC”,比如沙特阿美、PDVSA(委内瑞拉)、NIOC(伊朗)和Gazprom(俄罗斯)均属此类,其背后是巨额的油气储量、全球排名前列的油气产量和出口量,其在国际舞台上玩的是“资源权力”和“能源外交”;另一类是“跨国经营驱动型NOC”,比如CNPC(中国)、Petronas(马来西亚)和Petrobras(巴西),其背后是这三家公司在国际石油合作舞台上“长袖善舞”,给人以“新型国家石油公司”耳目一新之感。比如Petronas,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潜心模仿和对标壳牌等石油巨头,其管理和技术流程和手册,均脱胎于国际石油公司,公司总部采用纯英文工作环境,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参与油气投资和运营。再如中国石油,就像作者卡罗拉·霍约斯(Carola Hoyos)在其文中强调的:

“这些竞争对手中最大的是CNPC。它在中国庞大的储量中拥有牢固的立足点,拥有PetroChina公司88%的股份。但是,真正原因是由于它迅速在国际石油界的崛起,才使其变得如此强大。CNPC已在全球范围内向从阿塞拜疆到厄瓜多尔、从苏丹到利比亚约20多个国家扩散。它向饱受战争的苏丹石油行业注资逾80亿美元。正如韦斯特(彼时国际知名能源咨询公司PFC的董事长,PFC后为IHS公司收购)表示的:‘CNPC是在新市场上获取新储量的规则制定者,它们正在改变对资源、服务、资本和市场的竞争格局。’”

 

扪心自问一下,韦斯特先生的话既是鼓励,又是祝福,CNPC离“规则制定者”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试想,当年“石油七姊妹”之所以叱咤风云,其核心不就是规则制定嘛!

 

“新石油七姊妹”的说法实际上是对NOC们的褒奖。确实,经过80年的发展,占有相当资源优势的国家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地位已明显提升,其发展战略也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提高资源占有能力、市场影响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方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多数国家石油公司在为本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不仅实现了对本国能源市场的控制,而且积极“走出去”,融入到全球石油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行列之中。可用三句话进行概括,政府支持下的资源国有化使得NOC对资源的掌控能力不断提升;拥有全价值链的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使得NOC的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海外上市驱动下的体制机制改革使得NOC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

 

国家石油公司的辉煌和“高光时刻”先说到这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当下能源转型加速和全球石油市场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NOC们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它们到底面临怎样的挑战?且听下回分解。

 

(原创不易,转载或引用请务必先联系“清泉能源”)

 


 

 

 

话题:



0

推荐

陆如泉

陆如泉

149篇文章 9天前更新

清泉,国际能源战略学者,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目前供职于某大型央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cCombs商学院交换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曾分别在在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和苏丹项目工作数年,熟悉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业务。2006年至今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政策研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