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很久没写热点事件了,本次微文说说7月份以来发生的英国和伊朗互相扣押对方油轮这个“热点”。
事情的经过各位看官们都已经很清楚了:7月4日,英国皇家海军在直布罗陀扣押了“Grace 1”(格雷斯1号)油轮,该油轮悬挂巴拿马国旗,载有20万吨伊朗原油,扣押理由是怀疑这艘油轮违反欧盟相关制裁叙利亚的规定,将石油运往叙利亚。对此,伊朗给予坚决否认,多次呼吁英国释放该油轮。
 
多次交涉未果后,伊朗方面做出针锋相对的举动。7月19日,伊朗海军声明在霍尔木兹海峡扣押一艘在英国注册登记的“Stena Bulk”油轮,称其违反国际海事法。声明指出,伊朗海军是在接到伊朗南部港口及海事处要求后按国际法规扣押油轮。而且,伊朗在扣押“StenaBulk”油轮40多分钟后,又扣押了一艘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Mesdar”油轮,被扣时该油轮正驶向沙特。但不久,伊朗释放了这艘利比里亚籍油轮。
 
相互扣押油轮后,英国和伊朗双方打起了口水战。7月19日,西班牙直布罗陀最高法院裁定,将英国皇家海军扣押的“格蕾丝1号”油轮扣押期限延长到8月15日。而对“Stena Bulk”油轮,伊朗也迟迟没有拿出处置结果。
 
 
以上是英国和伊朗两国互扣油轮的简单经过,也就是英国先是扣押了装载伊朗原油的油轮,然后伊朗以牙还牙。毫无疑问,这一事件加剧了海湾地区本已十分紧张的局势。
 
但整个事件让人觉得蹊跷:本是美伊对峙的波斯湾,为何英国突然插一杠子?难道是美国这一全球唯一超级大国,不屑于跟伊朗这个“二流国家”过招,而是把已经过了气的跟班和盟友——英国——叫到了前台,先跟伊朗玩玩,消耗一下伊朗的实力?
 
1.英国扣押伊朗油轮背后的战略考量
 
英国这个时候跳出来“帮腔”美国,其实是符合英国外交政策定位的。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现在是脱欧、换相的关键时期,想借此表现一下自己的独特位置,刻意在外交政策上显示与法德等欧洲主要大国的区别。要知道,作为曾经的全球霸主和“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外交经验比较丰富,对外出手时机的把握上比较娴熟,其“外交工具箱”里还是有很多工具可用的。这次主动出击伊朗,首先是彰显其对外政策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在脱欧和更换首相的关键时刻,尤为如此,刻意表现出与欧盟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是彰显和美国的特殊关系,这是最关键的。特别是在法国、德国等欧盟主要国家反对美国的伊朗政策情况下,英国“与众不同”地表现出对“帮主”的绝对忠诚和支持,也是新世纪以来英国对外政策“一贯使然”。记得2003年美国总统小布什“冒天下之大不韪”攻打伊拉克时,面对欧盟的一片反对之声,英国毅然决然地力挺美国,美英联军在伊拉克联合作战。
 
而且,英国拥有在波斯湾地区“搞事”的成功经验。上世纪50年代初,伊朗首相摩萨台对英国石油公司(BP)在伊朗的石油投资(包括上下游)发起了国有化运动,将BP从伊朗赶了出去。恼羞成怒的英国政府断然封锁了霍尔木兹海峡来报复伊朗,阻断了伊朗的石油出口。结果导致伊朗经济崩溃,加上美国中情局(CIA)在背后“捣鬼”,摩萨台政权于1953年被推翻,巴列维国王重新上台。
 
2.伊朗的战略考量和应对之道
 
过去40年,美国及其西方盟友至少有三次通过“极限施压”(Limit Pressure)的伎俩,把伊朗逼到了墙角,但伊朗通过“极限忍耐”(Limit Endurance)、有策略的外交手腕、国内广阔的战略纵深,以及强大的文明支撑等因素一次次度过了危机。清泉相信这一次伊朗也能够转危为安。
 
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这一次的极限施压,伊朗的应对无疑要艰难得多。今年五月初以来,伊朗的应对策略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第二阶段。
 
今年五六月份是第一阶段,伊朗的应对策略还是以“忍”为主,体现在不断声称要维护被美国撕毁的“伊核协议”(JCPOA),以最大限度地占据道义制高点、获得国际社会的制裁和同情。同时全力以赴地进行“外交斡旋”,出访俄罗斯等大国寻求支持即为明证。
 
以伊朗6月20日击落美国无人机为标志,伊朗的应对策略进入第二阶段,即“有限反击”。有限反击的特点是,伊朗不断“搞事”和“试探”,不断刺激美国,不断触碰美国所谓的“红线”,但还不至于引起美国的大规模报复。击落美国无人机、袭击油轮、扣押英国油轮等,都是这种“有限反击”策略的产物。(关于伊朗袭击油轮的分析,详见清泉此前微文“究竟谁干的?波斯湾一个月连续发生两起油轮袭击爆炸!”)
 
伊朗的原则是既要刺激美国,向美国展示自己在霍尔木兹海峡和威胁美国利益的能力,同时也不过度,以不引起美国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报复为底线。希望以此来逼美国降低对伊朗的压力和要价。如果能把美国无条件或小条件地逼回谈判桌,则是伊朗这一策略的重大胜利。伊朗这种“刀尖上跳舞”的应对策略具有相当的难度,火候需要拿捏得非常准。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每当美伊关系紧张的时候,英国往往成为伊朗与美国斗法的一个发泄点。记得2011年底,美伊关系紧张时,英国驻伊朗使馆遭伊朗民众冲击(2011年11月29日下午,伊朗首都德黑兰数千名高校学生和群众在英国驻伊朗大使馆门前举行示威活动,抗议英国政府近期对伊朗采取单边制裁措施),导致两国断交。而这一暴力事件的爆发正值上一轮伊朗和西方国家面临不断加剧的外交紧张局势。当时,西欧国家追随美国对伊朗的核项目施加了新的制裁,认为伊朗正在努力拥有生产原子弹的能力。伊朗方面虽不敢怒怼美国,但对敲打一下英国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3.关于波斯湾油轮护航的问题
 
关于波斯湾油轮护航,最近这个话题炒得比较热,美国也在鼓吹。
 
6月19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四星空军上将保罗·塞尔瓦,在召开一次会议时,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倡议。在会议上,他表示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的海军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应该出兵巡航波斯湾,维护该地的“航行自由”。至于为何要亚洲国家巡航波斯湾,他认为现在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大部分都运向了亚太地区,航线畅通却依然由美国负责,美国有些“吃闷亏”。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推特上也有类似的表述。
 
英国则是一直有护航油轮的主张的。面对这一次油轮被伊朗扣押,英国的主张和行动力更强烈了,而且是要拉着欧盟一起护航。
 
对于中国是否要投入力量参与波斯湾的油轮护航,清泉认为当下还不到时机,或者说,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如果我们一旦参与护航,则相当于站到了伊朗的对立面。这不符合我国的国际定位、政治定位和外交定位。说到底,中国可以出于打击海盗或打击恐怖的目的而护航,但波斯湾当下这趟“浑水”中,我们还是少参与为好。
 
另外,波斯湾当前形势还没紧张到拔剑弩张的程度。其他国家,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石油进口大国,尚不愿意卷入这场美伊对峙之中。未来,预计伊朗还会继续搞一些冒险行为,恐怕每隔一段时间波斯湾一带就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或擦枪走火的险情。局势会紧绷僵持,危险系数正呈现上升趋势。
 
到底是爆发全面战争,还是出现柳暗花明,我们吃瓜群众只能拭目以待了。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秦天副研究员。原创不易,转载或引用请先联系“清泉能源”。)
 
话题:



0

推荐

陆如泉

陆如泉

148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

清泉,国际能源战略学者,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目前供职于某大型央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cCombs商学院交换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曾分别在在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和苏丹项目工作数年,熟悉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业务。2006年至今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政策研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文章